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主论坛在上海圆满举行
2025年11月12日 来源:国际产业网
11月11日,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主论坛在上海召开。大会以“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为主题,系统梳理总结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的进展,聚焦“十五五”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研判形势和机遇,探讨趋势和路径,构建生态和体系,凝聚行业发展共识。大会签署了“推动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共识”,启动了“机器人应用生态共建行动”和“机器人行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并发布一批标准和研究成果。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苏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相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一级巡视员李春江,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唐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韩大东,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周如意,台湾机器人协会理事长丝国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机器人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叶定达等领导专家,以及1000余位行业同仁参加会议。大会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雷蕾分别主持。
领导致辞—剖析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新篇章
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在欢迎致辞中表示智能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产业形态,创造全新价值。同时,他强调近年来普陀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正加速驶入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快车道,通过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搭建全方位协同平台,推动跨区域技术攻关,促进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对接,实现补链、延链、强链。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徐念沙在欢迎致辞中指出,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具备四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产业发展;二是市场优势,机器人作为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实现加速增长,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三是环境场景优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并推动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的典型代表,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对于实现强国目标的作用及意义愈发凸显;四是服务平台优势,行业协会深耕十余载,整合汇聚各方资源,着力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合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苏波指出,当前智能机器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竞相加快布局发展的重要领域。2025年是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的收官之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坚持创新引领、突破瓶颈、快速发展,在这十年来取得亮眼成绩。“十五五”时期是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球新技术革命将深入演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智能制造,成为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特别强调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方向,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工信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谱写新篇章。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李春江指出,现阶段中国机器人认证已累计颁发证书600余张,覆盖300多家国内外主流品牌企业。检测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的有力技术支撑,也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支撑多边贸易体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检测认证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前瞻性布局、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开放互认。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唐颂提到,李强总理在进博会开幕仪式上指出,“十五五”规划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两股确定性,一是发展的确定性,二是开放的确定性。在发展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相信在国家支持下,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在开放方面,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坚持以产业为主线,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投资促进工作,致力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多元化国际合作。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聚焦服务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建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制造技术产品支撑体系,打造世界先进机器人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的重要高地。围绕该战略方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持续强化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积极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致力于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韩大东指出,2024年,上海市机器人出货量超二十万台,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6.6万台,占全国产量的12%,实现产值235亿元。目前,上海正积极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全力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
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周如意在领导致辞中指出,普陀区正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依托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建设,凝聚力量,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伊藤隆之对大会圆满召开表示祝贺。他提到,近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机器人技术水平、赋能各行各业转型升级、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旨报告—“十四五”成就及“十五五”展望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机器人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做题为《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的大会报告。他介绍了“十四五”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提出机器人产业重要发展方向。“十五五”机器人产业将向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重塑的重要变量。
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发起人、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王田苗做题为《具身智能的产业化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具有“身体”优势和“大脑”优势,但在环境、技术、商业、伦理等方面存在挑战。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智能定界、技术突破、资本助力”的发展路径,他强调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有望成为技术母体,具身智能将成为标配工具。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杰围绕《工业机器人当前形势与发展重点》作报告。他提出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七个重点任务:一是加速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升级换挡,二是推动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平台产品,三是构建智能时代新型工业化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四是破局国家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被垄断的局面,五是推动作业方式由预置简单操作向技能灵巧转变,六是推动自主品牌机器人出海,七是完善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以《具身智能机器人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为题作报告。他提出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创新融合正在加速促进机器人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推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午论坛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展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首先报告了《“十五五”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她强调,“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向“质量引领”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以创新驱动突破瓶领,提升产业链韧性,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振林以《机器人标准化引领技术创新发展,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作主题报告。他从标准化技术、标准化平台、标准化工作三方面分享了机器人标准化工作情况,并提出标准化发展趋势。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中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辛强,赛迪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测评事业部总经理李梦玮,重庆凯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任李志海,芜湖赛宝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负责人董成举等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六家单位演讲嘉宾,围绕机器人检测认证从不同角度分别展开主题分享。
上海ABB机器人中国区研发负责人许峰围绕赋能智造,质领未来分享了ABB机器人高质量发展实践。
权威发布—凝聚行业共识,发布最新成果
主论坛发布环节,50多位企业家共同签署的“推动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共识”正式发布,希望行业企业共同携手,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推动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推动机器人从单点应用迈向全面推广普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等行业平台共同发起“机器人应用生态共建行动”,旨在通过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建立全链条协同机制、突破重点行业应用瓶颈、完善标准体系、培育应用生态等举措,系统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发展生态。

在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的指导下,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共同启动“机器人行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将围绕“标准引领、检测筑基、认证护航、品牌铸就”四个方面,系统性提升中国机器人质量竞争力和国际声誉。



同时,发布了《机器人产品标识码》《人形机器人能效测试方法》《按摩机器人通用技术规范》《服务机器人 接触碰撞感知技术规范》《机器人 关节模组技术规范》等五项团体标准和《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与未来图景白皮书》,举行了第十届“创客中国”智能机器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和上海普陀区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启动仪式。
IFR-CRIA CEO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杰教授主持,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侃、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玮、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雨文,围绕大会主题,就“十五五”如何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生态展开交流讨论。

大会同期,还召开了中国机器人企业家峰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及关节主题大会、机器人赋能美好生活主题大会、机器人人才建设主题大会、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主题大会、移动复合机器人发展主题大会、特种具身智能机器人主题大会、2025两岸机器人及智慧自动化产业发展交流会、专家工作会等会议活动,参会代表还赴发那科、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等参观调研。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已连续召开十四届,本届大会突出“构建开放协同的智能机器人发展生态”的主题,重点探讨智能机器人作为联结智能技术与物理世界的核心载体,以及打通具身智能“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关键装备,成为千行百业实现智能化升级的关键路径。2025年作为下一个五年谋篇布局的重要时刻,精准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洞察未来产业竞争的核心变量,凝聚各方智慧,主动抢抓机遇,对于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胡杨)











